“十二五”以来,贵州省17家南繁育种科研单位和10余家种业企业,利用海南三亚等地南繁育种基地,开展水稻、玉米、蔬菜、辣椒、大豆、花生、薏苡等作物亲本材料加代繁殖、组合测配与鉴定、群体扩繁等科研工作,通过新品种选育应用推广,为市民米袋子、菜篮子的充实提供了保障,促进贵州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贵州南繁基地建设得到省财政资金项目的大力支持。2008年以来,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部门通过专项资金支持、财政项目资助等方式,投入“贵州省农作物南繁育种创新平台建设”、“贵州省水稻种质创新南繁基地公共平台建设”等南繁基地建设及南繁育种科研工作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为南繁育种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贵州南繁育种单位在南繁基地开展亲本繁殖、组合测配、试制,杂交种纯度鉴定等共用地1000多亩;繁殖亲本21万余份,测配新组合13万余对;鉴定杂交种纯度18054个,试制新组合1244个,扩繁各类群体327个,为各级区域及生产试验提供参试组合近1000个。
“十二五”以来,通过南繁育种科研工作,促进全省南繁育种科研单位审定水稻、玉米等南繁作物新品种128个次。其中,国家审定品种12个,包括水稻5个?次、玉米2个?次、大豆2个?次、薏苡2个?次、马铃薯1个?次;省级审定116个?次,包括水稻36个?次、玉米40个?次、大豆6个?次、高粱1个?次、花生3个?次、薯蓣类10个?次、蔬菜5个?次、辣椒12个?次、芸豆3个?次。在国审品种中,由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水稻品种“全优785”,铜仁市农科所选育的水稻品种“川谷优T16”,省农科院旱粮所选育的玉米品种“金玉506”,黔西南喀斯特研究院选育的薏苡品种“黔薏2号”,安顺市农科院选育的“安薏1号”等品种,在生产中杂种优势明显,产量潜力大,品质优良,多个品种还列为全省重点推广应用品种范畴。
“十二五”以来,全省南繁育种单位共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3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该成果为省农科院水稻所参与的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其他省部级一等奖2项,包括由省农科院旱粮所牵头完成的项目“耐瘠玉米种质创制及杂交种的选育研究与应用”和省农科院园艺所牵头完成的“贵州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化技术集成应用”、二等奖6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2项、成果转化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三等奖8项(省科技进步奖),市州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4项。
“十二五”以来,南繁育种科研单位以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506篇。其中,在《PLoS ONE》、《Mol Breeding》等sci 收录的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在《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国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8篇,在《杂交水稻》、《玉米科学》、《园艺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76篇。在理论成果中,影响最大的是由省农科院副院长、玉米首席专家陈泽辉研究员牵头编写并出版的专着《贵州玉米育种》,为贵州玉米科学研究及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通过合作研究形成了很多重要研究成果,由遵义市农科院合作完成的辣椒基因组测序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等,由省农科院水稻所合作完成的水稻相关研究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环境科学)、《plant and soil》(植物与土壤)等国外权威刊物上发表等。
“十二五”以来,全省南繁育种科研单位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其中与辣椒相关的专利10项,与薏苡相关的专利5项。申请植物新品种权58个,获授权57个。其中水稻38个,玉米14个。同时,制(修)定地方标准18项,包括省级地方标准15项,市州级3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