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规模:
50万亩,占全国红干椒种植面积15%
○品种特色:
皮红肉厚,果实细长,辣味儿香浓
○品种研发:
改单一干椒品种为鲜干兼用品种
○产业文化:
建设辣椒博物馆,举办辣椒文化节
王晓飞胡建华文/图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50万亩红干椒获得大丰收。收获时节,辣椒染红了无边无际的田野,椒农们趁着天儿好,加紧采摘、晾晒红椒,客商们也云集于此抢购成熟红椒。
开鲁县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红干椒生产集散地,是全国最大的县域红干椒生产、加工、流通基地。开鲁红干椒皮红肉厚、色质纯正、果实细长、品质优良,除维生素、辣椒素和各种营养物质含量比其它地区生产的同类产品较高外,还具有特别香浓的辣味,是辣椒中之上品,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A级绿色食品,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
主栽兴农3号20万农民吃“辣椒饭”
开鲁县土质以黑白相间五花土为主,有机质含量适中,光照资源充足,条件极适宜红辣椒生长。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鲁县农民在自家庭院里种植红干椒。80年代中期,红干椒从庭院走向大田。1999年以来,开鲁县把红干椒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主导产业来抓,种植面积从当初不足3万亩发展到2017年的50万亩,占全国红干椒种植面积的15%。
近日,笔者走进开鲁县东风镇东方红村,看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是红干椒。这些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身份证”的红椒即将踏上旅程。开鲁县在东方红村建立了万亩红干椒溯源示范基地,吸引了203户农户参与,干椒品种以引进的“兴农3号”为主。
“这个基地全部采用科学种植模式,基地有摄像头,田间作业全程跟踪。有二维码,扫一下,浇水、施肥、使用农药的信息全能看到。”开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左明湖向笔者介绍。
村主任韩宝庄这几天特别忙,来自山东、沈阳的客商电话不断,山东胶州某集团正和他联系收购红干椒的事儿。“我们种的这个品种色价高、辣度大,再加上全程可追溯,身价又抬高了,平均一斤多卖5毛钱,一亩地增收400元以上。”韩宝庄自信地说。今年干椒的价格3.70元/斤,一亩地能产干椒1000斤,纯收入达2500元以上。
今年,开鲁县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压减玉米50万亩,转型种植红干椒、瓜菜等。红干椒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分布在12个镇场,干椒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实现产值21亿元以上。种辣椒收益是玉米的3-4倍。仅靠种植辣椒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开鲁20万农民吃着“辣椒饭”,红干椒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研发新品种开鲁红干椒血统更纯
提起辣椒,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红彤彤的色彩,火辣辣的滋味,而辣椒到底有多“红”、多“辣”,品种至关重要。开鲁县红干椒种植品种有200多个。多年种植为品质退化埋下隐患、品种杂乱致使色价降低,红干椒大面积收获期往往出现滞销和价格偏低现象,市场竞争力走低。
为保住红干椒这个“金字招牌”,开鲁县从根儿上找出路,逐年更新辣椒品种,红干椒迅速提质增效,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左明湖是开鲁县红干椒高产创业人才团队的带头人,她这个“团长“带领团队负责红干椒品种在当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区、市、县、镇组建四级科研指导体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建立红干椒研究室,重点开展适宜品种的选育、引进,集中解决红干椒品种退化等问题;改单一的干椒品种为干鲜两用品种,重点推广北星系列、蒙古椒系列等高产高效专用品种;建立红干椒试验区、示范区,增加种植密度,由原来的每亩4500-5000株增加到每亩5500-6500株,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增施有机肥,引进开鲁县圣原现代化育苗工厂等大型育苗企业。几年来,高产创业人才团队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质红辣椒新品种。2012年至2016年,主要推广红干椒新品种“北星一号”和“北星五号”。“北星五号”是由内蒙古农科院自主研发育成的杂一代干鲜两用辣椒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特点,可以用于提炼色素、加工食品等,亩产量达2500公斤以上,较原有品种增产25%,增收875元,累计推广种植面积7266公顷,实现增收9537.5万元;“蒙古椒四号”由开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制推广,干椒紫红、个大味辣、抗病性强,2-3万倍辣度,适口性好,色价16.8,推广3.87万公顷,实现效益3.22亿元。
左明湖说:“今年红干椒高产创业人才团队的示范基地共设了10个基地,5个示范点,试验品种30个,推广品种5个。红干椒新品种推广不容易,为给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品种,我们始终坚持着这项工作。”
延伸链条向高端加工方向发展
辣红色素、辣椒碱等辣椒深加工产品在食品、日化、医药、工业辅料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开鲁红干椒开辟了广阔的市场。我们吃的方便面里的辣酱包,就有用开鲁红干椒做的;我们吃的辣白菜,就用到了开鲁红干椒;我们涂的高档口红,就含从开鲁红干椒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开鲁红干椒在国内外都是出了名的。“鲜椒做蒜蓉辣酱,干椒做油辣椒和辣椒圈、丝、碎、末。2016年,公司三千多吨蒜蓉辣酱销到山东、黑龙江、大连等省市,今年能销四到五千吨。”开鲁县晶山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孙哲在生产车间的产品展示区前细数红干椒的多种用途。
厂区内随处可见红红的辣椒堆,充满了辣味儿。孙哲介绍:“我们与红干椒种植户签订单,每天还雇几十个村民掰辣椒把儿,每掰一斤挣两毛五,一个人每天平均收入一百三四十元。”晶山食品还将鲜椒速冻打包出口韩国、马来西亚,每年出口量达15000吨。晶山只是开鲁18家辣椒加工企业代表之一,这些企业每年加工能力18.2万吨,销售收入7.87亿元。主要产品有红色素、辣椒酱、粉碎产品等30多种。但这些企业都限于辣椒初加工,当地缺少规模大、能力强的辣椒深加工企业。“县里正在和老干妈集团积极洽谈,我们支持一些食品企业加快产品研发,促进红辣椒产业向保健品、医药中间体等高端方向发展,提高辣椒的附加值。”开鲁县县委书记赵长勇表示。
“促进红干椒产业发展,红干椒种植全程机械化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在东风镇红干椒种植科技园,东方红村村民李凤春拿自家辣椒地做试验。早在2012年他就研究红干椒移栽机器,如今,他申请专利的红干椒移栽机已投入市场使用,该机器相比人工劳作能节约近五倍的劳动力。
当地人王树伟是顺亿商贸的总经理,他瞅准时机,干起辣椒经销、加工行当。笔者采访时,王树伟说:公司与19家合作社、2000多户社员种植户抱团取暖,建立了长期稳定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向韩国出口红干椒8000多吨。
塑造品牌积淀、开掘辣椒文化
蓬勃兴起的红干椒产业解决了就业、精准扶贫,带动了物流、餐饮服务业等下游产业链条的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同时,红干椒在开鲁县生根、成长、兴旺并最终形成一种特色产业的历史进程正在被铭记,辣椒文化也在不断积淀。目前,开鲁县已通过了国家级红干椒出口安全基地认证、红干椒原生态产地认证、红干椒绿色食品基地认证。“开鲁红干椒”品牌注册了集体商标。对开鲁来说,“开鲁红干椒”这五个字就意味着财富。为此,开鲁县全力宣传红干椒,提升品牌知名度。
为深度挖掘红干椒文化内涵,开鲁县举办了四届辣椒文化节、全国第十届红干椒产业大会,以椒为媒,喜迎四海八方来客。今年开鲁县还建设了红辣椒文化博物馆。红干椒的种植起源、辣椒新品种和栽培新技术、辣椒提取物的功效用途、辣椒制品等等,在博物馆全都能了解到。红干椒的“红“已然成为继麦新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外又一张闪亮的红色名片。
如何让开鲁红干椒更“红”更“辣”
王晓飞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颗小小的红辣椒,可能仅仅是美味的调料。但对于开鲁县的农民来说,却能靠着这颗小小的辣椒致富奔小康。
在开鲁采访时,我们为当地红干椒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感到震撼:种植面积达50万亩,全县80%多的农民通过种辣椒致富。看到田地里、村民家、厂区里红彤彤的辣椒,笔者对那抹漂亮的“开鲁红”惊叹不已。
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开鲁镇新立窑村椒农王海涛因为种植辣椒与企业签订单,收入得到保障时的笑容。从零星的散户种植到全县推广,开鲁形成了集种植、仓储、物流、加工、研发于一体的产业化链条,成为全国最大的县域红辣椒生产、加工、流通基地。虽然从种植到加工都有一定规模,但笔者也发现了一些制约开鲁红干椒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品种是红干椒发展的基础,特性突出的品种才能让红干椒更具竞争力。目前,开鲁县红干椒种植品种200多个,自己培育的只有北星、蒙古椒两个系列品种,其他品种都是外来引进。当地培育的红干椒新品种推广力度不够,除农民接受新品种有个认知过程外,还需要持续的高投入,包括加大对红干椒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的资金支持力度。
红干椒收获后,大部分是为国内外辣椒企业提供原材料。当地加工企业规模小,能消化的辣椒量不多,加工的产品也只是初级产品,如辣椒酱、辣椒末、辣椒碎等。以辣椒为辅料的加工企业只有一两家,辣椒产品研发十分薄弱,缺少辣椒碱等深加工企业,产业链的横向与纵向没能实现规模化和多样化。
从与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洽谈,支持食品企业向保健品、医药中间体等高端产品发展等行动可以看出,开鲁县也正朝着完善产业链条、提高红干椒附加值的方向努力。开鲁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让红干椒这个支柱产业持续发展下去,当地还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其中品种更新换代,产品研发力提升,文化、品牌升级都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