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5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北京召开2017年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座谈会。会议总结交流了各地贯彻落实《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工作进展,讨论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安排部署了下一步工作任务和要求。全国各省(区、市)种子管理站相关负责人及种子种苗样品接收单位代表共计60余人参加了会议。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吴晓玲副局长、全国农技中心刘信副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会议认为,今年5月1日,《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正式实施,半年来的实践表明,品种登记工作开局良好、成效初现。面对全新的品种登记工作,全国上下一盘棋,各地按照部里统一部署,基本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落实部门责任和人员,建立了分工协作的良好机制。我中心专门成立了品种登记处室,各省明确了品种登记工作承担部门和具体科室,配备了专门业务骨干。河南、北京等地还为品种登记工作设立专项经费,为品种登记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全国申请登记品种4000余个,覆盖了列入目录的29种登记作物,共649个品种由农业部审批公告。
会议强调,在新形势下,品种登记工作要求更高、任务更重,要着眼品种登记目标导向要求,聚焦“准、严、实、转”四字重点发力。一是在“准”字上发力,着力推进品种登记许可制度实施。做到审批程序标准化、登记信息准确化、许可服务精准化,提高品种登记许可效率和效果。二是在“严”字上发力,着力强化品种登记事后监管。严厉打击市场违法行为,严格开展登记品种真实性验证试验,严肃处理品种登记公告异议。三是在“实”字上发力,着力加快绿色品种筛选与推广。摸清各地作物生产和消费需求,结合种植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明确区域品种需求,筛选并推出一批有品质特色、功能特色、季节特色的优良绿色品种。四是在“转”字上发力,着力推进品种服务创新。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改变过去以高产为主要指标的品种评价,更加注重筛选抗病抗逆性强、轻简化栽培、肥水高效利用的绿色优质新品种。树立产业融合发展观,摒弃过去小打小闹、形式单一、不接地气的品种展示示范方式,通过搭建产需对接平台,促进形成种业“品种+N”新模式新业态。
会议要求,面对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各地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担当的精神、务实的作风、行政负责的态度抓紧抓好品种登记工作。要按照中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和《种子法》的要求,站在“三农”工作全局的高度,用大思维来谋划,用务实管用的措施来推进,用高标准严要求来落实。在具体落实上,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品种登记管理服务队伍,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品种登记工作正常开展。二要抓好责任落实。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落实好省地县三级种子管理和执法部门及种子种苗样品接收单位责任。三要强化部门联合。注重上下联动、省际配合、部门联合,把DUS测试机构、抗性鉴定机构和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联合起来,推进品种登记工作一体化运行和整体化提升。四要加大宣传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介,做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及其操作实施的解读,加强品种登记宣贯和指导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