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上,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种子行业持有效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数量4316家,较2010年的8700家减少了4384家,6年间种企减幅过半,而近两年更是遭遇倒闭高峰。种子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未有的大洗牌。
中小种企纷纷倒闭
倒闭潮早已波及一线市场。近几年,由于粮食库存过高、价格不景气,我国种子供给大于需求矛盾凸显,中小型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被快速淘汰。
除了小种企,连许多老牌大种企的日子也不太好过。从不久前发布的各大种企前三季度业绩报告中看,亏损上市种企比比皆是:登海种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减少37.71%,净利润同比减少52.26%;荃银高前三季度亏损2380万元~2880万元;农发种业前三季营收减少18.86%,净利润同比减少375.61%,前7月亏损2748.45万元;丰乐种业三季报预亏4000万元~5000万元;神农基因三季报亏损1000万元至1500万元。
如果说,这些大型种企还有一定的抵御资产风险的能力,那坐落在全国各地的私营小型种企,就只能走上破产倒闭的道路了。
大型种企借势扩张
6年间种企减幅过半。部分是因为种子经营许可证到期,部分是因为资金链出问题不得不宣布破产,还有一部分是被兼并重组。
一面是大批中小型企业退场;另一面则是龙头企业的快速并购。种子行业强者愈强趋势显现。据数据显示, 2016年,净资产1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达到341家,较2012年增加一倍多,其中净资产10亿元以上的企业由2012年的7家,增加到2016年的15家。
玉米种企格外艰难
此次倒闭潮,受影响最大的便是玉米种子企业。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比2015年下降5000万亩以上,用种量减少1亿公斤以上,市值减少25亿元以上,这对玉米种企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根据全国农技中心对90家代表性主营玉米种子企业(玉米种子销量大于100万公斤、玉米种子业务占八成)的分析,种子销售利润从2015年的15.71亿元下降到2016年的8.41亿元,降幅46.5%。2017年上半年形势更加严峻,21家玉米种子上市公司66%的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行业有代表性的30家大中型玉米种子企业65%的利润同比大幅下降,行业龙头老大也未能幸免。
当前玉米种业竞争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一方面,随着品种审定制度科学重构和审定标准的优化,优良品种入市通道敞开,企业已能把生存发展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种业全面自由公平竞争新时代开启。而未来品种登记准入制的实施,将是种子市场完全市场化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意味着品种竞争将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种企既要面对国际种业四大巨头的竞争,又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还有制售假劣种子游击队的围攻。
种业企业必须转型升级,帮助玉米种植者降成本和增效益,围绕种子这个核心,以“种子+”延伸产业链,由卖种子向卖材料和服务转型。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全球种子市场,在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兼并活动后,产生了以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利马格兰等为首的大型跨国种子企业,行业规模迅速扩大,集中程度大幅度提高,规模优势日益显现。因此,中国的种企必须通过并购整合将种业资源向优势种子企业集中,这是推动我国种业企业走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关键一步,也有助于提高我国种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而国际市场上出现整合重组的这一过程的推动因素与目前国内玉米市场相似。全球种业之所以发生接二连三的战略并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使得全球的种植业者损失极大,特别是北美和南美的商业种植者,最终影响到了各大跨国种企的销售收入。
有机增长的速度慢下来的时候,通过既有市场规模越来越难以维持业绩增长。那么只有通过非自然的手段来获得增长。为了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下来,企业的并购也因此发生。2015年-2016年,这些巨头开始寻求抱团取暖的机会,开展了新一轮的抱团取暖。
创新种企机遇满满
通过行业内部的龙头企业不断地进行优秀标的的并购和整合,实现强强联手,将大大地提升种企的科研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加大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以及市场占有率。过去搞育种研究的主要是科研单位、大学,而通过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扶持企业来加大资金投入搞研发,使得中国种业小、散、乱状态在明显的改善。
在品种为王的时代,育种必将成为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种企倒闭潮的来临,对曾经通过新品种生产经营权买 断、引进、代理等方式,靠偷取亲本、假冒品种生存的小企业来说,将是末日来临前最后的喘息。而对于拥有品种优势同时具备较强的研发、营销能力的大型种子企业来说,市场竞争实力将持续增强,面临着历史性的跨越发展机遇。
|